昔日紡織印染制衣基地? 如今已成醫療科技園區
??? ?(本報記者 孫奇茹)通州,張家灣,北京銅牛股份公司。占地將近8萬平方米,足足頂得上10多個足球場。
???? 道路兩旁的冬青繁茂蒼綠,三塊巨大的白色巧克力式車間坐落在這個綠樹成蔭的花園式廠房里。
走進空無一人的印染車間,一塊塊來不及收拾的棉布樣品散落在窗臺上,嫩粉色、淡綠色、姜黃色……無聲地抒寫著這里曾經的繁忙,也悄然見證著它的變化。
??? 從今年6月起,“銅牛”牌內衣在京生產基地全部陸續停產。銅牛集團下屬子公司銅牛股份公司,從傳統的制衣生產基地,向高科技產業園悄然轉型。
??? 北京銅牛不再北京產
??? 踏進廠區,白色的廠房里聽不到一點聲音,只有一旁蒸汽設備里蒸騰出的熱氣在安靜地表示這里還在運行。
??? 兩年前,廠區可比現在熱鬧得多。
??? 那會兒,大半人高、七八米寬的大塊頭印染機、織造機足足有上百臺,把車間里塞得滿滿當當。一臺臺設備運轉時發出的微微轟隆聲,就是整個廠子有序運轉的“心跳”。
??? 然而,從一年半前開始,這些“大塊頭”逐漸安靜了下來。它們被一臺一臺地拆卸,搬出自己呆了二十多年的生產車間。2013年初到2014年初,銅牛股份陸續將織造、印染、制衣車間騰空,在京所有生產基地全部關停轉出。
??? 在不少北京人的印象里,提起“純棉內衣”,同義詞幾乎就是“北京銅牛”。而這些品牌內衣,絕大部分產自銅牛位于北京的生產基地。
如此歷史悠久、有市場、有口碑的北京名牌,為什么要停產退出?是銷路不好,賣不動了?恰恰相反。
??? 過去十幾年間,平均每天有近一萬公斤的銅牛牌服裝從廠區運往全國各地。不少老北京人,至今穿內衣只認準銅牛牌。銅牛股份這家生產基地,每年貢獻產值數億元,而且仍舊逐年上升。
??? 這樣的一個好地方,為啥要停產?
??? “退不退?”“退!”
??? “什么?廠子要沒了?退出北京?你們……你們簡直是敗家子!”“老一輩的江山就這么被你們敗完了!”一年前,聽說集團決定關閉所有在京生產基地,一位四十多年工齡的老員工把銅牛股份總經理王英民罵了個狗血噴頭。
??? 從那之后,辦公室里、廠區里、下班回家的路上,不時有一撥撥的老員工來找王英民說理。心平氣和的少,更多的難掩情緒甚至泣不成聲。
??? 不過,懷舊歸懷舊,干了幾十年的工人們心里都清楚,這紡織、印染的活,自己干了大半輩子,不能讓后生們再干下去了。
??? 1989年進入銅牛股份前身北京針織廠,今年46歲的聞俊林清楚地記得這個畫面:織造車間里,隨著織布機高速轉動,一根根細紗線不停摩擦,迸出了一絲一絲小飛花。每逢天晴,順著陽光看去,空氣里全是漫天飛舞的細小飛花。時間長了,鼻子里、嗓子里全都不痛快。
兩年前,聞俊林從織造車間調到了印染車間,這里是生產基地的核心。中國紡織產業之所以牛,技術核心全都在印染。生產環節的附加值、利潤率也全靠印染。
??? 可是,對一輩子埋頭干活的聞俊林來說,核心技術、利潤率啥的他不懂,他只知道從織造車間轉到印染車間,飛花的困擾沒了,高溫蒸氣和揮之不去的酸味卻來了,上班仍舊不舒坦。
??? 2013年,北京市出臺清潔空氣行動計劃,不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的家具、涂料、印染等污染行業需要淘汰壓縮。銅牛的生產基地恰好在列。
??? 計劃歸計劃,名錄上并沒有列出過具體企業的名稱。退與不退,轉與不轉,主動權全在銅牛自己。
??? “咱那花園廠房!全按照國際標準建的,能有多污染?”“項項排污指標都達標,繼續在北京呆著不成嗎?”一個個老銅牛人在公司領導耳邊勸。
??? 可是,人們很清楚,銅牛股份這一個生產基地,一年消耗將近兩萬噸標煤,40萬噸水——就算再賺錢,也是個不折不扣的耗能大戶!能源稀缺的首都擔不起這樣的消耗。
??? 老銅牛,即使身子再沉重,再眷戀故里,也必須要轉身了。
??? 只做符合首都轉型方向產業
??? 織造、印染、制衣,是銅牛股份的三大車間。2013年4月,織造車間率先關停。2014年2月,印染車間也正式停工。如今,制衣車間也開始騰空。
??? “轉出時,咱得‘消毒洗澡’啊。”銅牛集團總經理賈曉彬說,銅牛股份印染等污染設備已全部轉讓,不涉及污染工藝的成衣制作環節則轉至山東、河北等地。搬了新家,老銅牛內衣深入人心的品質不僅不會丟,還會憑借保留在京的科研中心,加入更多科技元素。
??? 而今,曾經擺滿印花機、定型機、染機的印染車間,綠色絕緣地板已經蒙上了一層塵土。隔壁的制衣車間里,三個工人正在將一匹藍白格的針織布匹從工位上卸下來,卷成一捆捆圓柱形狀。這是車間里留下的最后一撥兒存貨了。
好幾萬平方米的大廠房,騰出來做啥?
??? “要做就做戰略性新興產業,符合首都經濟轉型大方向。”
銅牛集團有從事數據中心的子公司,能不能把這兒轉成云計算產業園?
考察了一圈后,銅牛人發現,通州周邊電力資源并不太豐富,不太適合開展“嗜電如命”的云計算產業。況且,數據中心即便屬于新興產業,那也是新興產業里的耗能大戶。“咱不能再當耗能大戶了。”云計算產業園的計劃,作罷。
??? 研究來研究去,一個新的念頭閃現在老銅牛面前。
??? 十多年前,航天員楊利偉穿著具有特殊性能的宇航員保暖內衣遨游太空,這內衣的研制方正是銅牛。此后,銅牛的高科技體感內衣、手套等頻繁出現在神舟六號、神舟七號里。順著這思路想下去,體感、智能紡織、智慧醫療穿戴這些關鍵詞一個個往外蹦。“既是國家鼓勵的新興產業,又能結合自己的老本行,要不,咱轉型做醫療科技園?”
??? 牛背上站起“霾星人”
??? 不必把嘴巴鼻子全捂得嚴嚴實實,只需戴上一款小巧的“鼻罩”,就能擋住霧霾入侵。近日,一張石家莊交警佩戴“鼻罩”式新型防霾裝備執勤的照片在網站上熱傳。這款名叫“霾星人”的鼻用空氣凈化器,首發當日就被搶購一空。
??? 這個先進的“霾星人”,研制方就是銅牛的“新住戶”萬生人和。
??? 2014年1月,萬生人和正式落戶銅牛股份醫療科技園,成了第一位租戶。其實驗室和生產車間所坐落的,恰恰就是聞俊林曾經工作數十年的織造車間。
??? 這是老銅牛轉身的第一步——去年年底,聽說一家名叫萬生人和的醫藥高科技企業有意向擴產,銅牛人趕緊邀請對方上門考察。
??? 帶著總工程師、生產管理、庫房管理等浩浩蕩蕩二十來人,萬生人和的考察隊在廠區仔細查看一番,給銅牛出了一個幾乎無法完成的任務——“你們這車間改成醫藥實驗室可不容易,通道、清潔流程、動力供應全得重新設計,廠房能不能一個月騰出來?”
??? “我們給你騰!”按照常理,銅牛數千萬元規模的生產設備,騰空廠房怎么著也得小半年。一個月?簡直是天方夜譚。可銅牛人還是一咬牙,應了下來。
??? 賈曉彬、王英民,這兩個昔日里同行眼中的風光老總,成了設備“推銷員”,開始給北京的、山東的、河北的同行打電話:“怎么樣,我們的設備不錯,之前年年淘汰舊款更新新款,你們收不?”
??? 原本兩天一充電的手機,因為無數個電話短信往來,變得時刻離不了充電寶。幾天后,他們的“推銷”奏效了,設備全部順利售出,新項目順利入駐了!
??? 如今,年近半百的聞俊林又當上了“學徒”,從印染工人變成了科技園動力控制室的工作人員。“聽說這里頭連細菌數都數得過來?太神了。”站在昔日的織造車間外,隔著萬生人和的十萬級潔凈車間(指每立方米中0.5μm以上微塵粒子數少于十萬個),聞俊林記憶中的飛花再也不見了蹤影。????????????????????????????????????????? (?2014年12月10日?? 北京日報??頭版)
?